来源:华北热线 日期:2011-12-28
日前,随着蒙牛“有毒”牛奶被质检总局检出,的乳制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2011年,本应是乳业涅槃重生,潜心做品质,努力恢复的一年,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提高了标准,加强了监管。消费者本以为的乳制品企业能够彻底“洗心革面”,生产出让老百姓放心的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片市场上,长期积存下来的弊端依然不断被爆出,乳业在这一年仍然遭遇质疑不断。
从专家炮轰奶业标准为全世界最低标准,到权威媒体发文质疑奶业新标准的制订过程,再到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的乳制品和奶产品一次次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
奶业专家炮轰新标准
6月15日,关于奶业新标准的讨论再掀波澜。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业内会议上炮轰生乳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并称“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6月26日,王丁棉再次发出质疑:“新标准下的牛奶蛋白质很少。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王丁棉认为乳业新标准是全球最差,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每百克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
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
在王丁棉看来,蛋白质虽然比原来标准只少了0.15克,但营养价值大大缩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而在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细菌高一点不会立即使人生病或者死人,但当中可能存在着你看不到的潜在的、慢性自杀型的东西。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
王丁棉还指出,提高标准不是很难办到,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每毫升50万以下。
在王丁棉质疑奶业新国标后不久,一些乳企人士也站出来说话。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7月3日表示,生奶标准不仅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上全球最低,而且对抗生素、亚硝酸盐等指标“甚至不做要求”。
郭本恒称,用如此低的标准要求生产出高级产品,根本无法做到,“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
两人的言论也再一次掀起了媒体、公众对于乳业的质疑。但由于没有权威部门的表态,此事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11月底,人民日报一篇揭露奶业新国标制订过程的文章发表,再一次将奶业新国标推向公众视野。
权威媒体揭露潜规则
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文《谁在制订食品安全标准——专家讲述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其中引用参与制订标准专家的话,“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文章质疑新国标被国内部分乳企“绑架”。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药监局等部门,以及疾控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乳制品工业协会、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2010年9月通过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卫生部组织成立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标准草案。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此次乳品新标准制订过程中,一些参与专家称,“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在最关键的一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每毫升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可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每毫升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受访参与标准制订的专家均表示不清楚。
对最后为何推翻生乳菌落50万个、蛋白质2.95克的标准,一些参与的专家曾经托人打听。“据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怎么协调我们也不知道。”
此后,关于新国标制订问题,又受到了媒体新一轮的关注和报道。最后卫生部出面解释称,新国标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照顾奶农和农业部的利益。但直到今天,当时制订标准的会议纪要依然没有对外公布。
乳制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再次受到影响。
蒙牛乳业再现含毒牛奶
标准被质疑不足一个月,蒙牛乳业的牛奶则再出丑闻,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对乳制品脆弱的信任。
12月24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称,在近期的一次检查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更让人担心的是,黄曲霉毒素不是牛奶出厂的必检项目,只是抽检项目。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的二级代谢产物,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12月26日,蒙牛解释称,(黄曲霉毒素)检测超标的原因是奶牛食用的饲料变质,继而导致生乳的相关数字超标。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目前,我国生乳及乳制品中规定黄曲霉毒素M1限量为0.5微克/公斤,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为10微克/公斤。
蒙牛集团媒体关系总监纪小东强调,黄曲霉毒素是普遍存在于自然当中的一种产物,蒙牛被检测的结果只是超过了标准,而非添加。其后果并没有公众想象中那么严重。
但一些专家认为,奶源中出现黄曲霉毒素这并不罕见,真正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是,为什么企业没有发现。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三年之后,乳制品行业正在逐渐恢复,各大企业都加快了扩张速度。2011年,无论是原奶的收购价格,还是乳制品的总量,都已经超过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的水准。而乳业巨头们更是在全国各地进行扩张,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管理难以跟上。
“我们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12月25日当天,蒙牛在其官网上连发两封“情况说明”,并表示,“由于该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公司立即将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确保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目前,蒙牛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产品均为合格产品。”
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奶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企业收奶的时候要严格得多,但近段时间又没有那么严格,对奶的要求又没以前那么高。”
此前,打假专家方舟子曾表示:乳业要重建消费者的信心,关键在于加强处罚的力度,必须让违规企业付出一定的代价。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