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热线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首页|设为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时尚 -> 五十年代的大东街

五十年代的大东街

来源:东北之窗   日期:2011-08-30


 我是 1951年随伯父母来到呼和浩特的,一来就住在旧城大东街 8号院。那时大东街两侧多是土坯房,少数是砖瓦房,破旧的小门小院里多住着普通的市民。在街东头路西有个东小铺卖杂货蔬菜,掌柜的姓阮。而西北是卖瓜子、大豆、果干的干货店。靠这间小店西边的是焙子铺,时而开时而关的,掌柜的姓马,是回民。

  焙子铺西边是这条街少有的砖瓦大院。那时,傍晚常在这里组织居民开会。届时整个街道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这所大院,围站在一起,有干部模样的人给讲形势,念材料。记得,有个干部曾讲,我们将来实现了共产主义,人人吃面包、喝牛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让大家很是激动了一阵子。还常常有一些女学生教歌,教土改的歌、抗美援朝的歌等。我至今会唱“三头黄牛呀,一呀么一匹马,不用说我赶车的人儿心里笑哈哈。往年这个车呀,咱穷人难配呀,今年呀哈,大轱辘车呀,骨碌骨碌转呀,转呀转呀,转到咱们家。”以及“嘿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就是那时学的。

  记得有一时期搞镇反运动,这所大院有家人,是三十多岁的两口子,男人解放前当过土匪,后来他主动向人民政府坦白,受到宽大处理。

  五十年代初,大东街是个闾,闾长姓刘,约五十来岁,儿子挺多,全是钉盘碗的,他们是口里人。高大结实的刘闾长以及其他街道干部工作负责,加上不少积极分子的配合,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如抗美援朝时,上级号召群众慰问志愿军,整个街道家家都做慰问袋,里面装上瓜子、糖果、手绢交上去,统一寄给志愿军。有本街道参加志愿军在前线立功的,街道干部则要带领积极分子敲锣打鼓去他家送立功喜报、送红红的功臣匾。大东街东口有个小小的死胡同“晋阳楼巷”,住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她的独子是志愿军战士,在前方多次立功。街道干部过一段时间就要敲锣打鼓去送一次立功喜报和功臣匾。

  在大东街东头路南住着位西医谢大夫,医术很高,是内科、儿科的专家,街道上的大人小孩有病多去找他。他后来当了回民区医院的院长。街西头路南有个甘大夫开的外科诊所,甘大夫医术也很好。街道南还有市里的结核病院,看病的、住院的都有。

  大东街中段路南还有家铁工厂,其实就是个铁匠铺,有师徒五六人,做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院子里有个压水的“洋井”,是整个街道多数人家的水源,每天都有男女老少来排队压水。劳力不足的人家也有雇人挑水的,按月付款。

  大东街的孩子 7岁前都在家里、院里玩,也有帮大人糊纸袋、火柴匣、香烟盒赚钱的。到了五十年代中后期,在我们斜对门的院子里由街道上办起个幼儿班,孩子们做的游戏大多是丢手绢、捉迷藏,常唱的儿歌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记得我上小学前,和同院的男孩子常蹲在院门口数过往的汽车,一上午数四五辆就会兴奋好长时间。到了 7岁除家里特殊困难的都要去上学,有的孩子去了小东街小学,有的去了恒昌店巷小学。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东街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区一条楼房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靓丽的大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