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北热线 日期:2014-12-18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P2P的地方,就有纷争。 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是P2P企业的立身之本。平台要坚持做小、分散的原则,不得非法集资搞资金池,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开、透明。对于P2P的监管,应当要求P2P平台自身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信息公开透明,要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对于风控要有一定的管理约束。
事实上,在P2P网贷行业中,尤其是部分新开立的P2P平台,都重点强调了平台自身的安全性。更为普遍的是,在我国,几乎所有的P2P平台都存在着担保制度,并附上“100保本保息”等保障措施。换言之,P2P平台的这一做法,简称“兜底”,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平台增信,以此取得客户的信赖。
不可否认,“兜底”确实能够为平台带来诸多的好处,其中注册客户大幅增多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不过,对于这类有着“兜底”保障的平台而言,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在最近两年跑路的平台中,也不乏一些存在“兜底”保障的P2P平台。
今年以来,P2P平台频频出现项目逾期,尽管不少平台负责人坚持通过担保公司或平台自身实力来进行兜底,但大额坏账事件的曝光也令投资人对P2P行业担保能力产生质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P2P平台定位信息中介,但同时却不断为坏账项目买单,令平台频频陷入刚性兑付的困境,不少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去担保化”,但真正实施落地却异常艰难。
目前来看,P2P平台往往采取两种方式来承担信用风险:一是凭借自身风控能力进行本息的全额担保,二是引入外部机构进行担保。当前,P2P担保思维依然沿用传统银行的方式对投资者进行“兜底”,即便发生逾期,也是由平台或者通过不断发标来进行填充资金坑,或者外部融资金额进入以承担坏账。
P2P的兜不兜底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逻辑角度,兜底必然是站不住脚的。但逻辑上的对,放到当下,则又是另一件需要考量的事。逻辑划了两点一线的距离,但实际走的时候,不一定直着就能走过去。地形复杂,可能需要绕过大江大河,可能需要翻山越岭。当然,最终有一天,可能会有飞机最少干扰地“直”过去。但什么时候有机场和飞机,都是问题。
目前阶段,对于投资人来讲,不兜底平台的风险非常难鉴定。比如平台的风险审核能力,比如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比如平台的贷后催收管理问题……所有的环节出错,最终买单的可能都是普通投资人。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平台要不兜底,一方面需要更多的信用背书,包括道德和能力都足够可靠。另一方面,需要P2P网站更加地去媒平台化,将借贷变成投资者与贷方的私人行为。
其实,对于平台来讲,不兜底才能在未来有更大的空间,才能将交易规模做到没有天花板,才能有互联网的“赢者通吃”的效益。一旦承诺兜底,受抗风险能力限制,任何平台的规模都将有限。最后,站在投资者视角,目前肯定选择兜底的平台。但长期来讲,还是非常期待看到真正做的好的不兜底平台。毕竟从发展角度讲,那才是未来。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