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热线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梦 北大情——马裕藻与北京大学”专题展在北大开幕

来源:华北热线   日期:2014-06-25


  2014年6月23日,题为《梦 北大情——马裕藻与北京大学》的专题展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幕。

  据展览主办方介绍,北大举办这个展览就是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四青年节视察北大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北大光荣传统,纪念和介绍以马裕藻为代表的上世纪五四时期的北大人对、社会和北大的历史贡献,从而教育和启示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高校师生。

  此次展览以梦为主题,以北大情为主线,以马裕藻为主体,通过有限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走近马裕藻和那一代北大人,聆听他们心中的北大之音,触及他们言行中的北大之魂,体悟他们生命里的北大之根。从而进一步理解梦,凝聚北大情,传递正能量,激励北大人。

  与那些生前身后声名赫赫的人物相比,千千万万的北大人,就像马裕藻一样,只是孺子之牛,传火之薪。但是,回望百多年前,正是许许多多马裕藻这样的北大人戮力同心,众志成城,追求真理,探索新知,发展弘扬了五四精神,创造了北大的辉煌。。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近代文化名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早年留学日本,与蔡元培、鲁迅、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仁人志士交往密切,深受他们先进思想的影响。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他对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有精深研究。他是第一部官方正式颁行的法定汉字注音——《注音字母》的首倡者之一,对汉语正音、传播国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作为北大评议会任职最长的评议员,坚决拥护、全力支持蔡元培改革北大,力主“民主办学、教授治校”。他作为北大国文系任职最长的系主任,积极延聘鲁迅等名师大家到北大,推动了北大中文系的建设。正如《展览》开篇中所讲,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北大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北京大学的深厚情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对近代教育事业的历史贡献。

  马裕藻不仅自己是一位有代表性的北大人,受北大的影响,四个同门胞弟也走上了学术报国、跻身北大的人生道路,四弟马衡,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曾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五弟马鑑,字季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七弟马准,字绳甫,以民间风俗研究见长,曾任北大教授,讲授文字学和目录学。九弟马廉,字隅卿,曾任北平孔德学校总教务长、北大教授,主讲明清小说。北大图书馆“马氏书专藏”,藏有马裕藻捐赠的文史类藏书21000余册以及马廉“不登大雅之堂”小说戏曲类藏书5300余册。

  如果说在北大百年校史上,一门“五马”堪称传奇,那么,“四代”一校则传为佳话。马裕藻的女儿马珏(1900—1994),1930年至1934年就读于北大政治系。1926年3月,年仅15岁的马珏用童真之笔写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最初发表在《孔德旬刊》,后收入台静农编选的《鲁迅著作及其他》。建国后,该文又被收入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忆鲁迅》一书,成为唯一在鲁迅生前由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

  马珏的女儿、马裕藻的外孙女杨康善(1937—),1960年进北大东语系,毕业留系任教直到退休。曾任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外孙女婿孔远志(1937—),1956年进北大东语系,毕业留系任教直至退休,教授、博导、资深翻译家。曾外孙女孔涛,1999年毕业于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和东方学系,2012年至今,任职于北大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博士。颇具意味的是,自1913年马裕藻先生走进北大红楼,到2012年马裕藻的曾外孙女孔涛回到未名湖畔,恰好一百年。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由图书馆、鲁迅博物馆、新文化纪念馆等单位提供的马裕藻手稿、专著、书信等文献资料,很多文献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