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北热线 日期:2012-10-09
秋高气爽,风轻云淡。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盘龙山脚下的司马台新村里,一栋栋青砖灰瓦的别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蔚为壮观,极具现代气息。其间,一处低矮破败的老宅子,看起来似乎和这崭新的环境格格不入。
像这样夹杂在新村中的老宅子,古北口全镇有100多处,其中最古老的3处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
建“新”不忘留“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千年古镇古北口发起古民居保护运动,留下了百余老宅,更留下了沧桑的历史。
全市率先清查古民居“家底”
古北口在历史上曾是边关重镇。镇里文物古迹众多,老宅子也是不少。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翻盖房屋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很多古民居或被拆掉,或被翻盖成崭新的住宅,幽幽古韵不复存在。
“古镇就要有古镇的味道。如果这些老房子都被拆了,那还用什么承载古镇的历史呢?”2007年,由镇旅游办主任王长青发起,古北口镇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古民居普查工作。15名普查队员进村入户,为镇域内每一处上了“年纪”的老宅子拍照、绘图、丈量、核对、记录……
据当时的普查小组成员单洪宾回忆,普查工作异常艰辛,凡是镇域内建于1960年以前、具有保留价值的民宅和影壁,都是普查对象。大到房屋的建筑风格、小到房檐上雕刻的图案,都是普查的内容。普查完成后,采集起来的信息全部按编号登记造册,形成一份厚重的古民居“档案”。
百余户古民居诉说古镇历史
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查,一份关于古北口镇古民居生动详实的调研报告浮出水面:全镇共有106户古宅院,大多分布在古北口、司马台、河西三个村,均建于明末或清代,其中最久远的3户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建筑风格多为四合院,石头墙、古门楼、五花山、砖雕、门窗木工雕刻、刻画瓦当,均具有保护价值。
在这份报告里,每套老宅院户主的演变、房子建筑年代、房子建筑风格、房子的四至、房子占地面积、房子的历史传说等资料都被记录在案。
记者跟随王长青走访了河西村鲜家大院、段家大院、东关村的白家大院、古北口村的郝家大院,虽然有的已被废弃,有的门前衰草连天,但从一处处精美的石刻雕花、屹立至今的影壁、稍有破损的门楣上依稀可以看到它们昔日的辉煌。
面对有些破败的院落,王长青向记者一一讲述这些老宅的历史:段家大院里清代时出过名叫段升瀛的举人,自此便成了古北口的大户人家;白家大院的祖上有的曾在国民党政府当过陆军中将,有的是清代的秀才,堪称当地的书香世家;鲜家是当地的回族,大户人家,鲜俊英是光绪年间禀贡,鲜俊杰曾驻扎三屯营,看守皇陵,鲜俊秀是清末贡生,鲜家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官宦世家……
古民居维修“不改变文物原状”
清查古民居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确凿的数据,摸清古民居的“家底”,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
古北口镇政府专门成立了古民居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古北口镇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本镇古民居的维修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维修、改建、翻建时,政府协调有设计资质的单位给予设计,有古建修缮资质或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方可从事古民居施工;如果不属于古民居保护范围,但户主要求按照古建风格修缮民居的,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勘查,并定出补助标准……
一条条措施的出台,如同为古民居保护筑起了一把“保护伞”。
驱车行进在古北口村的石砌小路上,几处建筑正在翻建中,但是记者发现,修缮后的新房山墙大多沿用了古镇独有的两边青砖、河卵石结构的三花山墙、五花山墙,且颜色是一水儿的仿古青灰色,古镇的气息扑面而来。
正是一户户古宅院,连同一处处古庙宇、古长城,留住了古镇的历史,承载了古镇的文化。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大约有30万游客前往古北口镇开启寻“古”之旅,为古镇送去生机与活力。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