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却“逆风翻盘”的年轻人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时,也陷入过迷茫与焦灼,但他们选择为现状负责,同时“左冲右突”不断探寻,最终实现“逆风翻盘”。
——————————
“学了不喜欢的专业,我是不是没法从‘天坑’出来了?”大一开学刚一个月,徐斌脑海中常常萦绕着这个问题,感觉未来4年充满了灰色。
徐斌大学志愿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专业,“查询录取通知时都蒙了”。原本想着开学好好适应,以新的心态面对,但上了几周课后,他发现学不喜欢的专业是件违心的事情,“听老师讲课都会忍不住偷偷流泪”。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动力也没有信心学、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每到开学季,因为学不喜欢的专业而备感煎熬的大学新生不在少数。有的人一边焦虑一边“摆烂”,在悔恨和抱怨中无法自拔,甚至在课业上陷入恶性循环。
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时,也陷入过迷茫与焦灼,但他们选择为现状负责,同时“左冲右突”不断探寻,最终实现“逆风翻盘”。
经历“不喜欢”,才更坚定热爱
“7年前在读经济的我,绝对想不到7年后的自己这么酷!”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刘薇,在教育行业工作3年后,用自己攒下的工资申请了喜爱的海外高校教育学进行深造,“没有花爸妈一分钱”。
由于高考失利,刘薇的大学专业是爸妈决定的,目的十分明确——省内高校,好就业。当时刘薇心仪的专业是法学,奈何分数不够,她选择听从父母的安排学经济。
刘薇对经济学专业课程提不起兴趣,高数成为“人生大敌”,她开始逃课,大一甚至还挂科过一次,因为绩点太低错失转专业的机会。
颓废的日子太艰难,刘薇试图转移注意力。为了填满时间,大二她开始兼职:发传单、刷麻辣烫的盘子。干了没两天,刘薇觉得纯粹的体力劳动非常没有价值。大三时她尝试了家教行业,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刘薇发现了教学的乐趣,随后她去教育机构当助教,收到了读大学以来长辈和老师的第一次夸赞:“你热爱小朋友,比较感性,但逻辑性强,很适合做教育。”刘薇受到极大鼓舞,学习不擅长的专业课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在那一刻被治愈了。
大四刘薇决定考研,这次她选择和父母充分沟通,妈妈对她说:“人这一辈子,吃哪碗饭是有定数的。选什么专业,要看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能把什么做好。”刘薇报考了教育相关专业,但再次失之交臂,她决定先工作。
刘薇进入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在复试考察的7天里,刘薇常常课讲到一半就被领导撵下台。整个复试期,刘薇只睡了20个小时,就为了怎么把“比喻句是什么以及作用”讲清楚,教案反复修改和练习了无数遍。
第7天最终考核时,组里不乏名校毕业的学生,还有人自己开办过3年教育机构,而“双非”大学经济学毕业、在线教育零经验的刘薇成了12人中“唯二”进公司的人。
“有位经济学教授说我,放弃商科搞教育没有前途,但我从未后悔过。我从每一节课、每一份讲义、每一句家长的肯定中,收获了爱、自信与被信任感,教育带来的意义感和成就感,比商科所谓的高薪资更有价值。”刘薇发现,经过了不喜欢的专业后,自己更坚定喜欢的事物。
首都经贸大学退休心理学教授杨眉表示,学不喜欢的专业会抑制人的成长动机,因此选择“对”的专业很重要。“有句英文很能说明问题:If you love your job,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我试译为: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你余生中连一天都不再需要‘工作’,专业问题也一样。”
对每个人而言,“对”的专业就是最符合主客观条件的专业,也是最能够激发我们热情的专业。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事物,虽然仍然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奋斗的过程、奋斗后的高峰体验与最终的自我实现,都会让人充满幸福感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