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际 >

“蘇”从哪里来: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看8000—4000年前先民们的“多彩”生活

来源:华北热线 时间:2023-07-20

  世上总有些事,人们习以为常,但略加思考就会恍然大悟。比如,人们总认为,孔子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人物,然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黄河并不流经山东,而是东出三门峡后不久,在河南新乡一带转向东北方,奔流到天津周边入海。事实上,孔子成长、生活、教学的济宁、曲阜地区,从古到今都位于泗水沿线,而沂沭泗水系均属于淮河流域。因此,说孔子是淮河流域诞生的圣贤,更符合历史真实。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集聚过程中,淮河是一条不被公众熟知的河流,而江苏地域文明的起源,恰恰要从淮河流域说起。故事从江苏四个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说起,最远古的比孔子生活的时代还要早大约5500年。

  顺山集遗址:8000年前的鱼米之乡

  宿迁,泗洪,梅花镇。顺山集遗址,江苏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段距今8500年至7500年前的远古生活,就浅浅地被尘封在地下一尺。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周润垦带我们用想象力还原先民们的生活:8000年前,气候更为温暖湿润,遗址周边有大片水域和沼泽,还有灌木和森林。先民们在坡冈上定居,住在尖顶圆形的房子里,墙壁和地面被有意放火烤过,以保持坚固和干燥。做饭的陶釜(锅)形似今天的头盔但略大,人们用陶支脚支起陶釜炊煮,但遗址地下也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先人们养狗、驯化野猪,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养鸡。

  定居于此的先民们已经有了社会分工,女人采集果实、照顾孩子、用纺轮和纺锤纺线,用石球和石盘为谷物脱粒炊煮。男人抓捕鹿、水牛和野猪,他们在渔网边系上陶网坠,让渔网沉得更快,以便捕到更多的鱼。他们还种水稻,但稻米并不是主食,薏仁、栝楼根应该是更重要的食品。

  远古生活绝非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天灾、饥馑、疫病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在艰辛的劳作之余,先民们仍然追求美。他们用泥巴烧制巴掌大的猴面、猪面、熊面和人面,简练而传神,带着人类童年时特有的稚拙天真;一只鹿角器的手柄被打磨掉一层,留下的凸起部分就是尖耳、圆眼和细长的獠牙,抓着鹿角器的人也许会祈祷自己力大无穷,可以一把抓住一头野猪……

  这些都是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的细节。顺山集遗址考古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淮河下游新石器时期文明的一个缺环,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8000年前中华文明如何在淮河下游绚烂绽放。在此之前,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被认为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而顺山集遗址的发现,把江苏的文明史至少往前推了1500年。

  正在实施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的核心遗址之一。遗址占地17.5万平方米,一条环壕(即深沟)把遗址分为内部生活区和外部墓葬区,环壕周长约1000米,深度在1.5米至3米之间,宽度在6米至24米之间,足以防御野兽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是淮河流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之一。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这是一项浩大工程,足以证明顺山集在同时期聚落中的强大。

  顺山集周边还有10余座同时期遗址。其中,考古人员在韩井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检测表明,这里种植的是半驯化水稻,因此产量不会太高,但是先民们在这里种稻长达千年,从未间断。

  7500年前,顺山集遗址突然被废弃,给考古学家留下一个未解之谜。此时距离水稻被中国人完全驯化,还有千年以上的漫漫长路。

  江苏的“苏”字繁体写作“蘇”,简单地拆解开就是水草丰茂的鱼米之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山集遗址就是江苏最早的鱼米之乡。

  骆驼墩遗址:可能意味着新的文化基因

  在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构成了一段完整的史前文明链条,然而2001年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却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挑战。

公司简介 | 服务协议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Www.huabeixw.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