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内卷”不如试试这些应对技巧
近日,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视频:他的一个高三学生来访者在咨询中表示,自己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卷”了。为了应对考试,他不得不熬夜学习以及参加各种培训。他说自己的学习成绩和长相都很一般,家境也很普通,所以一想到即将来临的高考以及以后还要面对的工作竞争压力,就感到非常焦虑。
“内卷”,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在“内卷”的大环境中感到焦虑,不知该如何自处,是一些年轻人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姜思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年轻人的抑郁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比较性危机”有关。在“内卷”的环境中,各种心理问题都更加凸显。“内卷”究竟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伤害?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自我调整的方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中,稳定自处,维护内心的“桃花源”?
“内卷”是一种“极端消耗”的竞争
人类学家项飚将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内卷”解释为“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一种高度一体化的、缺乏退出机制的竞争。”在一次采访中他谈到,“在这种竞争中,人们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姜思思告诉记者,项飚对于“内卷”含义的解释非常符合她作为精神科医生的临床观察。在她看来,“内卷”是“一种不健康的极端消耗的竞争。”一些所谓的“内卷胜出者”,也只是在现有资源中,多分得“一小块蛋糕”,得到少量不稳定的竞争优势。在“内卷”中,个体的付出与获得非常不成比例,个体没有实现“实质性”的自我成长,也没有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效能感,也无法在“内卷”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是什么导致了职业倦怠和生存倦怠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规训社会是一个具有否定性的社会,否定性禁令占据社会主导,限制个体的自我能动性。功绩社会则使用一种肯定的模式,个体被赋予了无限扩张的自我。韩炳哲认为,功绩社会充满积极的口号,它看似自由,却让人们在过度的积极性中自我剥削,人类整体都演变为一架效能机器,导致了过度疲劳、倦怠和抑郁的产生。
姜思思说,在她的诊室里,经常能看到个体对“积极口号”的迷恋,以及自觉自愿“自我剥削”的现象。“内卷”是一种长期而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力是慢性而巨大的。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与心脏病、癌症、肺病、肝硬化等躯体疾病发病都密切相关,还可能增加一种极端的恶性结果——猝死——的发生。
在职场上,严重的慢性压力可能导致一种职业心态上的“濒死状态”: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兰奇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心理行为综合征,表现为情绪耗竭,对服务对象的消极淡漠态度,以及在工作中缺乏个人成就感。
姜思思说,很多人还会在慢性压力下陷入一种“生存倦怠”的状态,“情绪说不上低落,但也没有高兴愉快,甚至感觉活着很累很疲惫,没什么意思;有些人对活着、活着的自己、活着的他人,以及这个世界都感到淡漠疏离;对活着缺乏成就感。”姜思思说,“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美好体验作为压力辛苦中的补给,或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持其认为,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是可行的、有意义的、值得的,于是竞争变成了纯粹的消耗。”
“习得性无助”与“内卷”所致的抑郁尤为相关
“内卷”给人们心理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产生焦虑,更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患者感觉像是“掉进一口没有底的深井,而且永远在往下掉”。姜思思告诉记者,关于抑郁,心理学上有很多不同的模型假说,其中,“习得性无助”模型同与“内卷”相关的抑郁关系密切。
下一篇:没有了